查看原文
其他

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进展综述│宏论

靳东晓 规划中国 2023-03-26

  2017年3月3日,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年度业务技术交流会上,副总规划师靳东晓以“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进展”为题,对国内外村镇发展相关情况进行了综述。


前言

虽然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7.35%,但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到2030年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时仍将有乡村人口4.35亿人。2015年我国村镇户籍总人口9.5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9.65%,可以说,“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将长期并存,村镇问题,在中国将是永恒的话题,如何让农民在农村生活得更好,将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伟大使命。



经过连续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在组织机制、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和农村面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农村人居环境仍然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短板”,比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投入机制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农村建设的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空白、农村建设的方法理念存在较多错误等。为此,要达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目标,村镇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国外村镇规划综述


世界各国大都经历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阶段。

1、日本农村规划与建设

日本农村的规划与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农业发展为目标的农地改革阶段(“二战”后至上世纪60年代初)、农村土地利用及规划体系建立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国土一体化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通过系列立法以及6次编制《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保障了规划目标的逐步实现。


1950-1970 年代,随着经济高度发展、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只剩下儿童和老弱病残,传统的村落社会迅速崩塌。工厂排放着污染,村庄被垃圾包围……为此,日本对农村进行了重新定位,即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地方,更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乡村景观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物多样性、传承地域文化、创造良好生活的“多功能空间”。认识提高、投入加大,日本农村人居环境面貌逐渐得以改善。


2、韩国农村规划与建设

韩国在农村规划与建设中,通过由“点的扶持”扩展为“面域的整治”,逐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从“生活圈”的角度考虑农村规划与建设;同时,重视产业振兴,力保乡村活性化。2004年韩国开始围绕“农村综合开发事业”,以改善居住环境、农村景观、提高收入、强化地域实力为主要战略。其中,对“住民力量”的强化十分重视,由住民、政府、专家密切合作形成事业推进的主体。



3、欧盟乡村发展策略:LEADER

“LEADER”源于法语“Liaison entre actions de développement rural”,意思是“农村地区发展行动联合”,是动员和联合促进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所有要素的措施和方法。它可为新老农村问题寻求创新性的解决途径,促进农村地区本土化发展。这种农村地区发展的综合性策略方法,历经二十多年的完善、三代的蜕变,于2007年被欧盟吸纳为共同的农业政策。


LEADER 鼓励农村地区探索新的途径,应对人口老龄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后和就业机会缺乏、社区经济萧条等诸多挑战。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和群众社团组织诞生,使其活跃在文化活动、自然环境保护、建筑保护和建筑物更新、乡村旅游、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等活动中。遵循一定目标和原则,根据不同情况,量身定做有效方案,解决不同问题。如: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能力,营建宜人的环境,创造当地的就业机会以及改善当地人的生活质量等。


LEADER的七大策略主要是:地方“领地式”发展战略;“自下而上”的战略;地方“公共-私人”伙伴关系,地方性行动小组;推动创新;集成多部门的行动;网络化咨询和合作。


研究国外村镇规划与建设历程的最大启示是“立法”,复杂的农村问题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其次,是做好农村规划,这是“事半功倍”地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途径;第三,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培育农村的内生动力。总之,需要充分加强政府、专家、农民的密切合作,三者不可或缺。

二、国内村镇规划综述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村镇的有关政策文件解读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历来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19个“中央一号文件”以及若干配套文件,均大力促进了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针对小城镇发展,采取了有重点的扶持策略,强调其对乡村地区在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作用及辐射影响,并对经济发达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乡镇政府服务水平。


针对广大乡村,强调精准扶贫的同时,坚持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坚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


在体制机制上,逐步由“多龙治水”过渡到部门协调、资金统筹的“整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17号)指出:支持地方政府以规划为依据,整合不同渠道下达但建设内容相近的资金,形成合力。


2、住建部村镇领域的主要工作

住建部作为国家解决好农村问题的重要部门,着重加强了规划引领、试点示范、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规划引领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进程中,乡村无系统的实用性规划、乡村建设无序的问题严重。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2000年发布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2006年发布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农村新情况,乡村规划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住建部构建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组成的符合农村实际的乡村规划体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A.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住建部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要求大力推动的新型规划类型,是编制镇、乡和村庄规划的上位规划,在统筹安排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主导地位,也是县(市)域“多规合一”的重要平台。



B.村庄规划

针对村庄数量巨大、村庄规划比城市规划“复杂”、村庄规划比城市规划落地更难、村庄规划不像城市规划设计有较高的“可复制性”、村庄规划时效性低于城市规划等现实困境,要实现“到2020年,实现农房建设都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基本的村庄整治安排,具备条件的编制更全面的村庄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创新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按照“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采取不同的规划应对,以提高规划的实用性。





C.规划示范

自2013年以来还开展了规划试点工作。为改革创新乡村规划理念和方法,树立一批符合农村实际、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乡村规划示范,以带动乡村规划工作。试点要求为各省住建部门要指导各地开展规划试点,确定试点名单;列入规划试点的县和村庄应按时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在示范遴选阶段,各省住建部门在规划试点工作基础上,向住建部推荐试点内容落实较好的规划作为示范,并报送推荐规划的基本情况和成果;住建部组织专家进行遴选,选择符合条件的优秀规划作为示范并予以公布;总结示范经验,编辑出版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案例集,组织宣传推广,不断提高村镇规划编制质量。


试点示范

大力加强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重点镇、特色小镇、美丽宜居小镇及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美丽宜居村庄、人居环境示范村等专项工作的试点示范,并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村镇发展及建设水平的提高。



A.特色小镇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特色小镇的培育要求是建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创造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制定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特色小镇的培育目标是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实际上国家培育的“特色小镇”,在培育内容上更加综合,更像培育“特色小城镇”,与浙江“特色小镇”有较大的不同。浙江“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非镇非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其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3 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 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其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原住建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仇保兴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色小镇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主要是小镇+“一村一品”、 小镇+企业集群、小镇+服务业、小镇+新经济体。小镇+新经济体是进入城市的新阶段,以形态、产业构成、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成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重要手段。


面对特色小镇“盲目立项、盲目建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质疑,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提醒要注意几个原则:首先要坚持有重点发展、有条件发展,不能“一哄而上”;其次要坚持有特色发展,防止“千镇一面”;要坚持以市场为主体、产业为动力,防止“只见新镇不见人”;最后要谨防打着特色小镇名义,违法违规搞圈地开发。


●B.美丽宜居村镇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增强小城镇功能、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住建部大力培育美丽宜居村镇。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的核心是宜居宜业,特征是美丽、特色和绿色。为此,其示范要求是,美丽宜居村镇要达到“风景美、街区美、功能美、生态美、生活美”,共有15个示范要点,32项指导性要求。美丽宜居村庄要求是“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行政村,有12个示范要点,12项指导性要求。


经过各地上报、住建部严格审查,先后于2013-2016年分4批共公布了190个美丽宜居小镇、565个美丽宜居村庄。

 

●C.传统村落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此前保护体系不完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2012年传统村落保护正式成为国家行动,当年4月1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立了村落管理信息系统,印发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并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正式启动了全国范围的传统村落普查工作。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先后四批公布了415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各省的数量


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成就体现在增强了保护意识,留存了文化与乡愁;促进了乡村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但传统村落保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保护资金杯水车薪,只能做些“涂脂抹粉”的工作;排水设施建设破坏古村石板路;传统村落保护中的“空心化”、“同质化”问题严重,发展缓慢,思路单一。


为了传承历史,为了保住子孙的文化根基,对于每个人来说,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应达成文化共同体保护修复重建、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物质载体保护三个方面的任务。


重点推进

近年来,住建部重点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危房改造等项工作。


2016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取得成效,全国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60%左右,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农村污水处理百县示范全面启动;中央安排的31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经验中探索出了“两次四分”的垃圾分类方法、“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法、“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利用方法以及动员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财政可承受、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


3、村镇规划建设动态

 


除了“自上而下”的试点示范、规划推进,各地也“自下而上”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乡建”活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出了探索。


 美丽乡村

在部分省份开展美丽乡村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指南》分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规范了美丽乡村建设。


● A.浙江省美丽乡村

2003年,浙江省委(时任书记习近平),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决策,揭开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经历三个阶段,即从2003年到2007年,从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入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到2012年,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至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明确了从内涵提升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


● B.江苏省美好城乡

2011年9月,江苏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全面实施以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为重点的“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作为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 C.安徽省美好乡村

2012年7月,签订《住建部 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合作协议》,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


● D.贵州省新农村建设

2008年7月,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开展村庄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较为整洁,村貌总体美化,基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农家乐/民宿


 A.农家乐

农家乐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源于四川成都,是农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它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在消费合理,价格实惠,对乡村经济发展带动意义巨大。


● B.民宿

民宿源自日本、台湾,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随着外来资本进入,促使民宿朝精致化、豪华化、高价化以及高服务化方向演进。2017年1月13日,“首届UED中国最美民宿大奖颁奖典礼”在最美乡村—贵州楼纳成功举行。



→ 设计走进农村

随着“如火如荼”的乡建活动展开,“设计水平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更多的设计大师走进农村。崔恺院士、王澍、孟凡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建筑专家已经走在了前列。



→ 中国最美猪圈

在浙江临安有一个太阳公社,它是占地500亩的生态农场。2013年,农业世家出生的陈卫决定要建一个农场。花了一年时间找地,定下4个标准:第一,要有好山,但山不能太高;第二,要有好水;第三,要有优质的土地;第四,不能距离杭州太远。还有淳朴的民风。陈卫说,“我们想做一个城市人与农民和谐共处的社区。在这里农业是基础,城市居民可以来这里体验农耕文化,亲近自然。农民可以得到生活保障,并且以传统的方式耕种自己热爱的土地,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中国美院教授设计的猪舍非同寻常...黑猪们在温柔的爵士乐的天籁之音陪伴中酣然入睡...被称为中国的最美猪舍——被选为中国环保建筑代表作品之一,选送到威尼斯双年展参展。


→ 乡村(村镇)规划师

2010年成都在全国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严格按照标准招募了98名乡村规划师,全市重点乡镇实现“一镇一师”和“2至3个一般镇1名”乡村规划师配备,基本实现乡镇乡村规划师全覆盖。


2014年,珠海印发实施规划师下乡制度工作方案,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规划师下乡制度。


→ 台湾“社区营造”

“社区”这一概念包含着对乡土认同、安全信任、生活质量的追求与憧憬。社区营造以“社区共同体”作为前提与目标,借着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共识,培养社区的自主能力,也让社区居民共同经营“产业文化”、“地方文化团体与社区组织运作”、“整体文化空间及重要公共建设的整合”等。


在台湾,社区营造已实现了三步走战略,即“文化先行——风貌营造——产业发展”。


→ 中国乡建院“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系统性乡村建设”是目前仍以空间形态提升为主而提出的乡村营造方法,注重空间营造的同时强调乡村历史人文的传承、乡土社会关系的重构、村民自我意识的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及村民主导性的典型特征。


其带来了三大转变,即设计师从设计者向社会工作者进行工作角色的转变;工作模式的转变,动态规划、驻场设计、跟进实施等;工作组织方式的转变,多专业团队协作完成,推动系统性乡村建设。


2015年1月成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两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实质性地推动了全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


三、中规院村镇规划综述

中规院村镇领域研究

中规院作为国家城乡规划领域的重要智库,完成了包括中财办《中国城镇化模式、道路、政策研究》、中国工程院《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三五”规划》等多项重大研究。



→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

课题由邹德慈、崔恺、孟伟、石玉林四位院士牵头,多家单位共同参与。中规院村镇所、深圳分院、上海分院、西部分院等联合参加。


当前中国村镇发展的问题集中在乡村经济发展乏力、社会结构失衡、基本公共服务缺失、环境污染严重、乡村特色风貌消失以及村镇规划管理供给不足等多个方面。课题为把握乡村的本质、认清影响乡村发展的若干因素、推进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改革提供了诸多思路和建议,在诸多方面有突破和创新,是一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三五”规划》

国家高度关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工作,2014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分别于2013年10月9日、2015年11月5日召开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今年将筹备举办第三次会议。


为了对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住建部村镇司委托中规院村镇所完成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7日,在住建部主持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 《海淀北部地区拟保留村庄规划发展研究》



中规院村镇规划实践

中规院作为国家城乡规划领域的“龙头”,积极在市、县、乡、村各个层面做好规划实践,并力争做成精品、引领全国的乡村规划工作。



四、关于村镇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村镇工作思考

→ 重构乡村空间格局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更加实事求是地对待乡村问题,农村既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的“一刀切”式的拆迁“上楼”,也不能全部保留,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分区”、“分类”、“分级”,重构乡村空间格局并对村庄发展提出管控要求,要逐步革新乡村现有建设模式,培育农村的内生动力,使农村建设更加符合乡村发展规律。



中国乡村建设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政府投资驱动型。政府习惯于通过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从基础设施、物质空间上改善乡村环境条件,面貌变化快,但往往难于提升村民的内生发展能力。第二,民间投资驱动型。由民间资本推动的旅游地产型,但其旅游发展成果与村民关系不大;由艺术家进驻推动的艺术驱动型,但艺术家们难以和乡村社会融合发展。第三,培育内生动力型。民国年间,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强调乡村建设的要义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其核心是培育农村的内生动力,关注于人的发展,时至今日他们的实践仍然有借鉴意义。因而,在乡村建设模式上,要力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培育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 重振乡村“繁荣”

目前,对乡村存在着一些误判,如仅关注乡村的“美丽”躯壳,认为乡村人口是城镇化进程中“取之不竭”的,乡村产业是“落后”的,等等。这些误判亟需纠正,否则会影响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决策。


研究乡村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运用中医的方法,综合研究“产业--人口--村庄”等问题。为促进传统农业到加快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打造农业新业态,要突破“386199”现状人口的不适应、局限性,研究农业剩余劳动人口流动现状及其城镇化趋势、农业现代化及其劳动力需求,在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引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农民”,农村只要有产业、有人,才可能有农村的“繁荣”。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在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上,目前世界各国农业成功模式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即“专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的美国模式;“有组织经营”的日本模式,依靠“农协”从生产环节监管、检测,以统一的品牌集中销售—依靠农村组织,实现了规模生产;政府补贴的以色列模式,靠科技种地,因成本高,要靠补贴生存。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家庭经营模式(自己买,自己干,自己卖),充其量是“放大的小农经济”。由于地域广阔、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多变,我国农业的出路不在于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而首先在于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 重塑乡村“家文化”

360大数据中心发布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全国空城率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别是东莞(69.26%)、佛山、广州(61.36%)、深圳(60.76%)、长沙、上海(56.76%)、苏州、北京、武汉、郑州。再次揭露出我国城镇化“高歌猛进”进程中的尴尬,“呆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成为广为诟病的话题。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与社会学交叉培养博士生方旭东在《乡村的衰落,本质上是家的衰落》中指出,农民进城是为了“养家”,结果导致“家”不再完整;乡村的衰落,本质上是家的衰落;乡村的价值是用来生活的,乡村得以延续是因为有“家”。


家是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密码,家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堡垒,不完整的家、断代的乡村是无法传承中国文化的。因此,“家”与乡村一脉共存,重塑乡村“家文化”迫在眉睫。2017年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建议》指出,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融入生产生活。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


做好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建议


● 培养并扩大村镇规划研究队伍。要深入村镇,了解实际情况,逐步培养对村镇的感情;认清村镇价值,掌握村镇运行规律;应该以村镇规划理念做好村镇规划建设工作。 

   

● 加强院内外合作,共谋村镇发展大计。要加大特色小镇、美丽宜居村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发展等研究力度。


● 应结合《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7白皮书》的编辑出版,做好相关工作的宣传报道,提升中规院在村镇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所


致谢

感谢中规院村镇所的全体同志们,以上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感谢冯旭、曹璐、陈宇、陈鹏、许顺才、国原卿、张昊等同志对本报告的大力支持。




作者简介

  靳东晓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硕士研 究生导师

1966年生,1988年同济大学毕业进入中规院以来,一直从事城乡规划领域的各项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的规划设计任务约计80余项、国家及行业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20项。完成的城乡规划项目涉及区域规划(珠三角城镇群、惠州大亚湾地区、海峡西岸城镇群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呼和浩特、哈尔滨、湖州、中山、福州等)、城市总体规划(徐州、吉林、中山、温州、金华、舟山、瑞安、西昌、乐山、日照、连云港等)、城市设计、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等城乡规划领域的各个层面。


其中,《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工程院课题《我国大城市连绵区的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获得“2011年‘中国建研院CABR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近年来负责或参与的主要课题研究包括:《全国重点镇动态发展研究》(住建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规划和合理布局研究》(中国工程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模式及政策》(中财办)、《全国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国工程院)、《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十三五”规划》(住建部)等。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